中新网乌鲁木齐12月7日电 (戚亚平 马春燕 肖倩)“我从小就帮着父母种红枣,后面回团创业,成立合作社以后还是在种红枣,对农活的了解和实实在在的体验,是我能发明出智能红枣联合收获机的一个基础。”近日,在第三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捧回创客青年组项目金奖的张森说。
在第三届新疆兵团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张森主创团队的“智能红枣联合收获机应用与推广”项目斩获创客青年组金奖。马春燕 摄
2018年,年仅22岁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二二四团小伙张森,牵头成立昆玉市昆园镇疆里枣园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自己的红枣品牌——果源昆玉。
2019年,张森组建二二四团电子商务协会,并担任会长,他把先进的电商模式和数字化理念引进协会,拓展了电商运营、短视频教学、自有物流系统等业务板块,带领职工群众线上销售红枣。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还在默默地搞着发明。
“在红枣园辛苦一年,都盼着丰收,可是每年收红枣时真的很难熬,那时候找工人也难,成本也高。就拿我们家50亩枣园来说,需要15个工人扎扎实实干四五天,人工费就需要一万五左右。我和父母也得跟着捡,手不是被扎就是磨破皮,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
每年收红枣的艰辛让张森早就想设计一台收红枣的机器来代替人工。
张森正在看智能红枣联合收获机图纸。马春燕 摄
张森大学学习汽车应用专业,2018年时,他就尝试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制造收红枣的机器,可是想着容易,做起来难,设计出图纸后也没实现。2019年,中学同学贾建新毕业回团创业,学设计的他对张森设计的图纸很感兴趣,两人一拍即合,继续研究。
2020年,两人从废品收购站购买了一些需要的配件,花费半年时间,终于造出一台能够使用的红枣采收机。
“那时候我们两个人成天灰头土脸的,一忙起来饭也顾不上吃,觉也顾不上睡,非常投入。”当年收红枣时使用了红枣采收机,虽然和理想中还差点意思,但效果还可以。
“有两台我们弄失败的机器,花了将近40多万,现在还扔在地头。”张森说,搞发明也是一个“烧”钱的事,不但遭受多次失败,还要不断往里面投入。自己先后已投入近300万元,其中一部分是靠贷款解决的。
张森和同伴在研发智能红枣联合收获机。(资料图)马春燕 摄
2021年和2022年,张森和他的同伴在采收红枣的实践中,综合周围红枣种植户的需求,不断改良红枣采收机,模拟人工集铲收、除尘、分级、包装为一体的智能红枣联合收获机逐步成型。
“从图纸到现实,真的要经历无数次失败,小到一个配件,都会把我们难住,好在我们一直没有放弃。”张森说,2022年,经过市场调研和考察,他又成立了一家机械装备公司,想在团队发明创新的基础上,再开辟一个市场。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此次获得大奖后,很多人都慕名来找张森,想要购买这个机器。
“得到认可后,也更坚定了我继续研发的道路。目前我们计划先生产50台智能红枣联合收获机投入市场。后期,我还计划设计红枣清园的机器。”张森说。(完)
中新网阳泉12月7日电 题:山西平定县石门口乡:解锁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密码”
作者 赵波 石玺慧
近年,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石门口乡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途径之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展乡村优势特色产业。
如今,石门口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已全部清零,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以上的村有5个,50万元到100万元的村有4个。
从“独善其身”到“互利共赢”
机制融合,拓宽利益联结是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石门口乡明确集体、企业和农户的收益分配、分红比例,共同致富。
图为徐峪沟村黄牛养殖基地。赵波摄
徐峪沟村有着得天独厚的畜牧养殖条件。为改变村里经济结构单一、收入来源少、产业发展较弱的困境,该村决定发展黄牛养殖产业。“今年年初,我们决定修建2个养牛棚、草料房,购买黄牛50头,到年底累计投资250万元,黄牛存栏达150头。”徐峪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翟三斐说,其间,利用本村3000亩玉米秸秆,加工成饲草用于黄牛喂养。
特色苗木种植带动致富是石门口乡的新目标。徐峪沟村2016年种植连翘200亩,2022年进入盛产期,每年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同样,东郊村在考虑钱、地、人三方面因素后,利用村中闲置400亩土地资源,引进连翘种植。
从“沉睡资源”到“发展资本”
石门口乡不断提高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我们结合各村实际,探索出依托村经济合作社、现有资源、特色产业、服务和项目等五条基本路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石门口乡党委书记申文军介绍。
以枣岭村为例,去年,该村将全体村民耕地的90%流转回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由其统一经营,更好地将撂荒地复垦、坡地条田小块地扩展为大块地,通过统购、统产、统销的经营模式,种植发展玉米、杂粮、药材等,该项目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0余万元,新增“吨粮田”百余亩。
石门口乡通过摸清农村集体资产“家底”,进一步盘活了山水林田地等资源,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
从“零散无序”到“统筹推动”
石门口乡依托村集体可支配的资源、资产、资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集约化服务。
南上庄村成立合作社,建成30个香菇大棚,务工农户既是生产者也是受益者。同时,利用本村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引进17家企业入驻,为300多名村民解决就业,年人均工资4万元。
在桥头村,多年来杂草丛生的300亩撂荒地被治理成肥沃良田,全部种了高粱、红薯,为该村石桥酿造厂提供原料,为村集体增收12万元。
当前,围绕产业布局,石门口乡正在不断挖掘优势资源,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完)